|
|
传统文化与国际人文交流 |
|
作者:佚名 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 点击数: 更新时间:2023/9/18 6:37:08 | 【字体:小 大】 |
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,使我国物质财富有了大幅增长。作为大国,增强综合国力,需要大力拓展文化软实力。同时,国内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,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新的要求,对国际人文交流也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第一,我国经济持续发展,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。我国在国外设立孔子学院、中国文化中心,举办文化年、文化周和一系列境外大型文化活动,以及企业在纽约时代广场刊登广告等,都表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有了比较坚实的物质基础。
第二,中央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,强调要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,开展多渠道、多形式、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。
第三,我国相关职能部门和机构开展文化外交的意识普遍提升,社会各界积极参与。
同时也要看到,我国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。与西方国家相比,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、影响力和竞争力,存在较大差距。目前,在世界文化市场上,美国、欧盟、日本和韩国所占比重依次为43%、34%、10%和5%,而我国仅为4%。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呈现“逆差”状况,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任重道远。
首先,中华文化属于东方文化,与西方文化存在固有的差异和隔阂。这是客观存在,是短期内很难改变的。
其次,文化与价值观、意识形态难以分割。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,在西方眼里,中国文化免不了有意识形态的成分,他们对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疑虑难以消除。同时,西方国家推进文化霸权,加强对我国的文化渗透和“软遏制”,不利于国际文化交流的开展。
再次,目前相关体制不够健全,政府主导比例偏大,企业、社会组织和民间参与不够,产业化运作不足,客观上造成形式单一、政治色彩较重,对外公信力不足,文化产品不容易为外国主流社会所认可和接受。政出多门,力量分散,也造成资源浪费,影响工作效率。
理念上,要丰富我国核心理念的人文内涵,如我国和平发展、和谐社会、和谐世界等理念,使之既植根于中国历史传统,又符合当代人类共同理想,既体现中华文化独特性,又推动世界文化多样化。
内容上,要全面丰富地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、精英与大众的结合,将中国文化充分传播和展示给世界。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,用科技手段赋予传统文化更多的现代内涵,提升我国文化产品的时代感。多开展一些雅俗共赏,普通人看得懂、听得进、易接受的人文交流项目,消除国外民众对我国政策理念、思想文化的误解偏见,增进了解和互信。
方式上,要遵循国际文化交流的规律,注意双向性和开放性,处理好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,将中国与世界相连接,既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,又体现中外文化的相通共鸣。多推出国外民众喜闻乐见的节目,挖掘“洋为中用”、“中西合璧”的文化产品,克服文化跨越难题,用外国受众看得懂的语言和能理解的方式,增强文化交流效果,促进中外文化交融。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对外文化交流。
体制上,要官民并举,积极引导和支持民间组织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,提高对外文化交流的产业化、商业化、市场化运行水平,鼓励地方、友城、媒体、学术机构、企业和民间团体发挥各自优势。借助“走出去”企业和外国有影响力的公司、文化机构,以及海外华人华侨和留学生,促进中外文化交流。同时,加强统筹协调,利用现有的合作机制,整合各方资源,理顺相互关系,加强各部门、各地方及国内外的协调配合。
最后,要学习借鉴外国经验,走出一条专业化、国际化、市场化相结合的发展之路。学习外国的政府主导与商业运作相辅相成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齐头并进、精英阶层与大众群体各有侧重、文化内涵与科技手段密切结合。此外,要培养一批学贯中西的跨文化交流的人才。
|
|
网友评论:(只显示最新10条。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!) |
|
|